前几天讲现代诗难以引入神话传说,现在回想起来,在民间,神话传说其实从来没有走远,甚至就在身边。因为,即使我们处在一个以利为先、凡事满不在乎的世俗环境下,我们的传统小戏、说唱班子中仍然保留着一份对神话故事的传承和改写。演唱的内容多是传说故事,如赵匡义、孙悟空的故事等。不过,有的已经加入了当代的内容,如果是寿宴说唱人就会加入寿星的名字,如果是白宴说唱人就会加入亡者的名字,故事内实由前面的神话人物引导,而后到了某某凡地,与凡人连结,如果当事人本身就有传奇故事更会掺在一起,听起来好玩又精彩。我听过几次这样的演出。说唱人是戏班子或红白喜事的锣鼓队,他们用本地固有的唱腔,幽默又庄严地述说着不算遥远的本地故事。最令人着迷的是那唱腔,一定是只有本地人听得懂的方言。有时连本地人也听不懂,与自我家的方言有些变化。我觉得那是古音。袁州这边的应是唐音吧。只是,他们的词不大讲究,随意得很,也不要求最后的每个字押韵。他们的韵脚就是戏腔的腔音,这腔音不管最后的字为何总能把控最后的节奏。发音好的、槌鼓打得好的,就能形成本地的风靡。我这样讲,是说神话故事并没有远离我们,只是,我们没觉得它们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和营养。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有人在自发地变化、改造。我们能在这样的改造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