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写什么,都有一个前人给我们提供的美学范筹,如果脱离了,你的诗的气象肯定出不来,如果一定按自己的性子写,你的诗肯定渺小、自我,并且与我们先前的文化脱节。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最典型的是记游诗,如果不借一点前人的文化的力量,你的诗很可能在小圈子里兜兜转转。因为,如果纯粹从个人出游的局部视角,很难达到宏阔的叙事,比如去西域、去西藏,如果仅从自己的第一视角去述写,哪怕你看到了心惊肉跳的东西,哪怕你看到了摄人心魄的场景,也很难与文化、与审美上的西域与西藏联系起来。我是说,在写作时,有时候,还真要脱离自己的第一视角,转而借助间接的经验去书写。这种脱本我的真,反而会渗出一种文化与审美的真,这时候就可以随着词语而实施词语的言说了。并不需要自己的实际感受,或者自己的实际感受反而可以鸡零狗碎。由此,在处理记游诗时真的可以大胆从文化上落笔,自己,只当一个小参考了。当然,你是当地的生活者又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