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对伟大和高尚事物的追求与人们在世俗中肉体的爱很容易对立起来,并且于人们是一条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人们往往有两难,且在这两难中艰难地作出抉择。多数情况下,是理想中的高尚、谦谦君子形象,而私底下却是无限地流俗 、粗鄙。我这样说不是要作出评价或遣责,而是说今世的评价标准的变了才使得当下的人们承受更多的道德规范。而在两宋之前,甚至是两宋期间和之后,都是微乎其微或很少的。有人说,这是儒家程朱理学盛行后给人套上的枷锁。其实,从学说上讲,这是强化社会伦理的教化功能,不见得是非是不好。但提出这样学说的人——他自己并不在这样的伦理之列,其学说也没有真正将人们“抡”入这样的伦理之圈,其学说成就了个人而其副产品成了“流行品”,这是就有人说我们的伦理是将我们教化成“伪君子”的原因。从一千多年前,就是将我们教化成“双面人”,这也就是有人诟病中国儒教的原因,同时,他们还认为程朱理学是将儒教带向偏了方向。这是一条很复杂的流嬗,我不敢妄议。但结合到生活中人们的“不诚实”,多方面的不诚实,并将这不诚实习以为常,或者需具备对“不诚实”天然的甄别能力而后生存,也觉得的确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思维。如果将其称之为流毒且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么久,要根除恐怕也不是一日之功。因此,我认为,这就是人们在追求高尚事物与世俗事物对立的原因。